当前位置: 首页> 法院文化 > 法苑文化

凌云匠心·匠心新语︱以匠心打磨 用初心回应

来源: 东西湖区人民法院 时间: 2024-05-06 11:10 点击量: 1532

图片


  民事审判庭二级法官  钱嫚


以匠心打磨 用初心回应

裁判文书是诉讼活动的总结性成果,是展示人民法院司法公正的“窗口”,也是体现法官办案质量和司法能力的“名片”,是司法职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尺。一份好的裁判文书不仅能客观地反映案件审判过程及裁判结果,起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的作用,更能达到正面宣传效果,为法院工作营造好的舆论氛围。要写好一份裁判文书,首先要知道怎样的文书是一份“好文书”,一份优秀的裁判文书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要行文规范、要素齐备,这是裁判文书的骨架。裁判文书的写作虽然免不了会带有法官个人色彩,但是为了反映司法审判的严肃性、权威性,还是要依照最高院发布的《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制作规范》和《民事诉讼文书样式》的规定,制作标准化、规范化的制式文本。部分文书存在诉讼参与人情况书写错误,格式不符合法院诉讼文书样式的制作规范,缺少证据认证、质证过程分析,未反映案件受理经过,引述法律条文不准确、不完整等情形。这些问题都是形式上的某些小瑕疵,但却可能给当事人或评审人不好的第一印象。

第二,要事实清楚,争点明确,这是裁判文书的血肉。正确认定事实,是准确适法的前提。事实的查明依赖于对证据的客观认定,应结合举证质证及法庭调查,运用证据规则、经验法则和逻辑推理,以确定法律事实,把握争议焦点。

第三,要论据严密、说理透彻,这是裁判文书的灵魂。裁判文书的说理部分是裁判主文的依据,是将经审查认定的事实与裁判结果联系起来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裁判文书应当体现清晰的审判思路,具备严谨的逻辑结构,擅长连点为线、聚线为面,形成严密有说服力的论证,提升释法说理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那么如何写一份规范乃至优秀的裁判文书呢?于我而言,从初任法官时独立撰写第一篇裁判文书的毫无头绪,到现在起笔前心中已有大概格局,其中对于撰写文书的感悟还是可以与大家探讨分享一二。

其一,常怀严谨、认真的办案态度。

综观优秀的、经典的判决,往往要么涉及新类型的权利、法律关系的确认,对权利、权力边界的划定或赋予其在不同时代的新的内涵,要么涉及某类问题法律适用上的引领和突破,要么案情引发社会高度关注,需要在情理法的冲突中突围。但我们作为法官都知道,这类判决的出现更需要的是恰逢其时的案件,这种机缘可遇不可求。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的常规案件,缺乏传奇的情节,不涉及法律的创新,充斥其间的只有零碎的生活恩怨和罗生门般的各执一词,除去案件当事人或专门探讨研究所需,难以引发一般公众求知的热情和八卦的兴趣。包括我自己在内,曾经误以为只有经典案件才能出精品文书。但现实是,不是每个人、每一次都能遇到新型、疑难案件,现在我渐渐觉得,优秀法官更需要在大量普通案件中历练和滋养,恰恰是无数汲汲无名的常规判决构筑起了司法大厦的底座和基石。唯有以工匠精神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案件,产出精品案例和文书的概率才会大大增加,才能练就一双在常规案件中发现“好”案件的慧眼。

其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好的裁判文书一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我作为初任法官时的文书撰写,是从学习借鉴开始的。当时,听取同事前辈的建议,我旁听过前辈们开庭,同时关注跟进案件审判结果、学习裁判文书制作,还会查找承办案件的关联案件、同类案件,学习审理思路、裁判说理。在我最初撰写判决一筹莫展时,这个方法让我能较快的上手。同时,通过法信、中国裁判文书网、北大法宝等司法公开平台,以及法院内网平台调取了各类裁判文书,尤其是对于每年被各级法院评定为优秀的裁判文书浏览学习。裁判文书的写作可以说是千人千面的,我们可以在众多裁判文书中找到自己欣赏的类型,不断去模仿学习好的地方,不断提升自己制作裁判文书的能力。最后才能随着文书写作的积累,逐步形成自我特有的风格,或简明流畅,或严谨规范,又或是娓娓道来等。

其三,形成正确、严密的裁判思路。

一篇好的裁判文书,首先应该有正确的裁判思路。那么,如何才能形成正确的裁判思路并在文书中清晰呈现呢?我认为,这既需要工作方法,也需要专业素养。

首先,好的工作方法需要在办案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没有用之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只要适合自己的都是好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裁判文书质量高低,除了取决于文书本身制作规范之外,还与法官本身在承办案件过程中,事实查明是否清晰、争点问题归纳是否准确、诉讼引导是否到位等工作息息相关。全面、准确的了解案情,是写好裁判文书的基础。要写好裁判文书,首先是要做好案件的审理工作。在开庭前,我一般会整理一下卷宗,初步归纳出本案当事人的争议焦点。开庭时,我会根据庭审情况,将争议焦点进一步固定,我认为开庭非常重要,这是以程序正义保障实体正义的重要体现,是法官进行内心确认的基础。庭审与文书制作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庭审审的好,裁判文书的质量就会得到提高;裁判文书写的好,就会增强法官对庭审的驾驭能力。撰写文书时,我会再次研读庭审笔录,最终确定争议焦点,以免遗漏或归纳不当。其次,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沉淀。没有学习、比较,就不会有进步。不管是理论素养的培养,还是文字表达能力提高,都是文书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想,法官助理、初任法官、甚至时深耕审判多年的劳法官,也需要不断借鉴和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来精进业务。

其四,秉持字斟句酌的写作理念。

这里的“字斟句酌”,一方面是指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一篇优秀的裁判文书在细节上不应有任何差错,其基本要求是文书格式应当统一、标点符号应当规范、当事人的信息和案件事实不能有误、引用的法律依据应当准确、文书的遣词造句要字斟句酌、最终校对要做到零差错等等。另一方面,更是指裁判文书需满足论证说理,公示裁判理由的要求,例如对于举证责任的分配进行说明及论证,对于证据采信与否、证明力的强弱和相互关系进行认证;对于争议事实的认定结果及其依据进行说明论证;对于争议法律关系的性质、效力、状态予以认证;对于法律条文选择适用的理由及依据予以论证;对于酌定事项的理由和考量因素的说明等。述清这一问题,并非易事,个人能力所限,简要举例说明一二。在论述结构上,判决事实查明部分,大部分案件适合按争议事件发生的时间轴顺序进行表述,但也有些案件,争议点较多,争议事实可能在时间上并行或交叉,或特定事实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等特殊的逻辑关系,比如建设工程合同中涉及的不同项目的洽商、质量争议等,则可能更适宜选择以特定争议为中心,按内在逻辑顺序表述的方式,以使得每一不同争议,以及同一争议所涉不同案件事实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得以清晰展现。判决论理部分,三段论固然是法律适用的基本逻辑结构,但也无需在每一判决中都僵化地按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模式开展论述,而是完全可以根据争点以及所适用法律条文的不同情况,选择首先阐明双方争议点,结合案件事实,引出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在充分阐述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的联接点后,层层剖析,得出结论。语言风格上,在符合严谨简明庄重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可针对不同案件类型灵活调整判决语言特点,比如,相对于商事主体之间的合同争议案件所使用严格的法律用语及商业术语,对于涉及子女抚养、分家析产等家事案件,可能运用情理相融、宽柔相济,通俗易懂的语言,具有更佳的说服效力。

其五,有的放矢,做个有规划的细心人。

前面已经说到,经典案件可遇不可求。我们在平时办案中要多留心,保持敏锐意识,一旦在审判中发觉有的案件可能在事实上、法律适用上存在典型性,或者有亮点可供挖掘,那么就可以做个有规划的细心人,有的放矢。在案件数量较多的情况下,“简案快审、难案精审”,才能将有限的精力合理地分配到所有案件中。复杂案件的精审体现在裁判前广泛检索查阅相关判例和资料,注重案件审理程序的严谨性以及庭审的规范性等。在形成初步意见后提交合议庭及法官会议论证。多轮论证能使不同的观点充分碰撞,让一些疑问浮出水面,也倒逼直面原本想回避的问题。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才能在撰写文书时深入、细致地进行释法说理。对当事人的诉求和质疑作出回应和阐释,让他们在文书中解开疑虑,也向社会公众传递法律的声音和规则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将案件办理后所形成的庭审、文书、案例融为一体,做到一案三用。

正义不但要被看见,还要被看清楚。对法官而言,撰写裁判文书即是书写正义。我入额至今虽然写了近千份判决,有时想起来也会有著作等身的错觉,但我深知自己在判决写作的系统性、条理性及深度等诸多方面有待深耕。我将继续以匠心打磨,用初心回应,撰写出更多当事人信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良好的优秀裁判文书。



供稿:钱嫚

编辑:政治部